最近帮刚装修完的发小选空调,他抱着手机翻了三天电商评论,一会儿问“1匹和1.5匹到底差多少?”一会儿纠结“带新风的是不是智商税?”我想起去年自己换空调时的迷茫——明明做了一堆攻略,还是买了台带净化功能的壁挂机,结果用了仨月滤芯堵得吹不出风,找售后清洗要150块,才明白买空调真不是“功能越多越好”,得先把“实用”两个字刻进脑子里。
其实最该先避开的坑,就是单冷空调。
我老家在山东,去年春天倒春寒,气温突然降到5度,我妈那台单冷机跟摆设似的,只能裹着羽绒服烤电暖器;闺蜜在杭州,冬天湿冷得钻骨头,单冷机根本扛不住。
关键现在单冷机价格和冷暖机差不了几十块,“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”的功能,何苦省这点钱?
要是哪天突然降温,你总不能抱着空调哭吧?
然后是那些花里胡哨的附加功能,比如新风、空气净化。
我之前买的那台带净化的空调,宣传说“能过滤PM2.5”,结果用了半年,吹出来的风有股灰尘味,拆开滤芯一看全是黑毛絮。后来我单独买了台壁挂新风机,才知道空调的“净化”就是个“兼职”——风机功率不够,滤芯面积小,根本不如专业设备管用。空调的本职是制冷制热,别让它“跨界”当净化器,就像你不会让洗衣机去洗碗,对吧?
还有2匹的壁挂机,我邻居家客厅32平,听销售说“2匹凉得快”,花了比1.5匹贵800块的价格买了台。结果上个月电费出来,比我家多了70块,而且机器运行时的噪音,晚上开着跟小电钻似的,孩子写作业都嫌吵。后来问维修师傅,说1.5匹其实能覆盖20-30平,2匹壁挂机就是“高能耗低实用”,花这冤枉钱还不如加俩风扇。
再说说外机重量,我之前帮爸妈选空调时,特意蹲在商场里掂外机——有台看似高端的机器,外机才23公斤,销售说“现在材料轻是技术进步”,结果隔壁大爷家那台22公斤的外机,用了一年就漏氟,维修师傅说“低于25公斤的外机,大概率偷工减料了,压缩机、散热片都缩了水,别贪便宜”。你想啊,一辆车要是比同级别轻200斤,能是“技术进步”吗?
肯定是减配了啊!
避开这些坑,再选“该买的”就简单了。首先是变频空调,我之前用定频机,温度忽冷忽热,夏天开26度,一会儿冻得盖被子,一会儿又热得冒汗;换了变频后,温度稳得跟春秋似的,而且电费也没多多少——现在变频价格下来了,何必选那种“忽冷忽热”的定频?
然后是一级能效,我家现在用的1.5匹一级能效,夏天每晚开8小时,电费才2块钱,比三级能效省的钱,一年下来够买两箱牛奶了。
前期多花几百块,后期慢慢赚回来,这不比买个“耗电大户”强?
还有无风感空调,我家娃怕吹空调,之前开着空调得盖薄被子,不然就喊头疼;换了无风感后,娃光着脚在客厅跑,也没说过“风刺骨头”。那种“凉得像自然风”的感觉,真的用了就离不开——尤其睡觉的时候,连梦都是踏实的,你说这钱花得值不值?
最后是智能语音控制,我妈之前总找不到遥控器,要么藏在沙发缝里,要么被娃当成玩具扔了;现在换了带语音控制的空调,直接喊“小X,把温度调到25度”,比找遥控器方便100倍。关键也就贵个两三百,何苦买个“落伍”的?
现在连扫地机器人都能语音控制了,空调要是没这功能,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?
其实买空调哪有那么复杂?
无非是“买有用的,不买没用的”——不买单冷,不买花里胡哨的附加功能,不买2匹壁挂,不买轻外机;买变频,买一级能效,买无风感,买智能语音。
你说是不是这个理?
你们买空调时踩过什么坑?
是被销售忽悠买了带新风的,还是选了太大的匹数?
评论区聊聊,让大家避避坑~
配资网络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